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详情

水污染事件引关注 开辟第二水源成当务之急

分享:
2014-04-29 10:10:55 点击数:2088 作者:水事易

兰州市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已经告一段落,而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下称“兰州石化”)却面临巨大压力。作为西部最大的炼油化工联合企业,这次事件将兰州石化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早在事件发生前,兰州石化就已是兰州市西固区的安全隐患,污水排放总干线抗风险力几乎逼近极限,兰州市政府在2011年就已计划将兰州石化搬出水源地,但搬迁事宜悬而未决,直至兰州此次自来水苯超标事件,才再度被兰州市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兰州市水源地将来是否还有放心水,仍是个未知数。

“定时炸弹”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4月10日17时,检测数据显示,由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出厂的自来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22时自流沟苯含量为170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的标准多达20倍。事件发生后,兰州市西固区紧急停水,在兰州市主城区各大超市市民争相抢购矿泉水。截至目前,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已符合国家标准。

关于此次的水污染事件,兰州官方将污染原因的矛头直指兰州石化。

根据专家初步判断,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而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的形成是兰州石化于1987年和2002年的两次化工事故导致污水渗入地下造成的。

兰州石化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公司拥有105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7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数据显示,2012年西固区财政收入为130亿元,而兰州石化纳税111.81亿元。以兰州石化为支撑的西固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到兰州市近1/3,甘肃省的1/10。

然而,据兰州市发改委公开资料显示,兰州石化由于地处兰州市黄河段上游,受历史布局因素和地理条件及环境容量的制约,其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加之部分装置陈旧老化,环保安全隐患日益突出,成为黄河上游水源安全的主要隐患。在过去十年里,这家支撑兰州经济发展的企业至少发生过6起安全事故。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到,兰州市委、市政府在2012年就曾下发《关于全力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实施意见》,按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搬迁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严重的企业,推动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向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和各县区园区发展,并着手计划兰州石化搬迁工作。

搬迁计划举步维艰

对于重提兰州石化搬迁,兰州市发改委产业处相关负责人用“迫在眉睫”形容,“关于搬迁政府前期考虑很长时间了,2011年就已提出,这次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也是一个推动,更坚定了政府的决心。”

虽然有政府和中石化两方面的支持,兰州新区也符合搬迁的条件,但是目前兰州石化的搬迁计划仍举步维艰。

兰州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志恒介绍说,有关承接兰州石化迁入兰州新区的事宜一直在衔接,但是大型企业的搬迁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很大,目前政府正在和中石油签订搬迁协议。

兰州市发改委关于《兰州石化搬迁改造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显示,一期年产1000万吨炼油搬迁改造工程由兰州市出资建设,争取2016年底建成,并整体移交给兰州石化。二期年产1000万吨原油加工及产业链延伸项目工程则由中石油出资建设。

尽管《方案》中提及了很多设想,但该方案仍是暂定,总体思路和方案随时可能出现变更,目前还不确定。

仅就搬迁资金而言,据兰州市发改委产业处负责人透露,兰州石化完成搬迁的费用估计在600亿元左右。兰州石化要对此自行承担所有搬迁费用,压力巨大。

除此之外,化工企业生产往往需要大量用水,兰州石化在西固区水源地可以方便用水,据记者了解,兰州新区水资源匮乏,这也是兰州石化迟迟没有搬迁的原因。另外,从员工安置,到工业路线设计,再到工艺技术衔接,这些都是兰州石化搬迁事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水源地困境

记者注意到,城市“供水危机”不仅是兰州水污染事件的个例,在过去的水污染事件中,市民大量抢购超市矿泉水的现象屡见不鲜。“供水危机”严重影响着现代城市生活。

著名水利专家、西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石培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兰州石化的搬迁可能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老百姓等不起。目前兰州市的当务之急是开辟第二水源。”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36号)要求:“凡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均需开辟第二水源。”然而,拥有440万人口的兰州市却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水源。

记者注意到,不只是兰州,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没有第二水源地。据环保部2010年的一次调查,我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没有备用水源地的城市还有近百个。专家分析,这些城市的主要问题还是“没有合适的地理位置”开辟第二水源。

对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明泉曾公开表示,兰州市地下水悉数污染,早已不适合饮用。早在十年前,他就曾编制了《兰州市战略用水的设想意见》,明确提出从刘家峡引水的具体方案。

此次的水污染事件,不但重提了兰州化工搬迁事宜,也向兰州市政府敲响了开辟备用水源的警钟。4月15日下午,在兰州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市外宣办主任王柠对外表示,“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在谋划和争取,去年已经启动了从刘家峡水库引水的第二水源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原计划今年3月份开工,但因为投资方的原因,没有按期实施。省委省政府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我们将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安全供水问题。”

不过,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地的困境,兰州和全国显然仍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网易新闻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注册 | 忘记密码?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