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详情

苏州铁腕治污:污染问责,千万别搞“挠痒痒

分享:
2014-04-23 11:40:18 点击数:2662 作者:水事易

       不妨以宅基村河水污染案例为样本,认真剖析现有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漏洞或缺陷,特别是在干部问责制方面,千万不能“挠痒痒”

       “铁腕治污”,表明了苏州对于污染治理的“铁的决心”。但从具体执行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一些基层并没有“一竿子插到底”。

       最近,媒体连续曝光的相城区望亭镇宅基村河道遭受污染,河水变成“赤水河”,就很能说明问题。譬如,三家现在被关停涉嫌偷排企业,为啥明明缺乏环保审批手续,却能生产多年?为啥被举报了有关部门一开始却声称查不出原因?为啥查处过程有点像是“挤牙膏”,是在媒体连续曝光之下,查处工作才步步“升级”?

       “铁腕治污”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指向的。即工作方向,从侧重于末端治理向侧重于源头控制转变;防治对象,从以水为主向水、气、声、渣、土壤等全覆盖转变;工作内容,从单纯治污向治污、保护与修复三管齐下转变;管理手段,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转变;管理区域,从城市为主向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转变。

       可以说,与“铁腕治污”相对应的,是苏州目前对于环境保护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污染治理难度的增加。以工业污染为例,经多年努力,苏州的重点污染源全部被纳入了动态管理网络,约占全市污染负荷总量的85%至90%。也就是说,其余的约10%到15%的污染负荷,分散在4万家排污小企业之中,遍布全市各地、各个角落。目前被投诉、被查处的非法排污事件,约七成都属于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故意偷排。虽然规模小,但排污浓度高、毒性大、影响恶劣,往往激起当地居民强烈反应。如此情形,非得“铁腕治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宅基村的河水污染事件至少说明,“铁腕治污”必须要有“铁的制度”做保障,“向污染宣战”才不会落空。所以,不妨以此案例为样本,认真剖析现有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漏洞或缺陷,特别是在干部问责制方面,千万不能“挠痒痒”。到底还有多少个“宅基村”还没有被发现?镇村干部们要好好查查了!

来源:江苏日报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注册 | 忘记密码?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