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2013年7月1日—5日,贺江贺街至合面狮水域陆续出现死鱼现象。7月6日,贺州市官方回应称:在贺州与广东交界断面扶隆监测点检测出有害物质,水质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贺州市立即启动二级应急预案,沿河段逐家查找污染源。贺州城区自来水出水口水质正常,城区居民饮用水不受影响。
6日下午,广东肇庆市封开县政府向贺江、西江沿线下游群众和自来水厂发出紧急通知,停止饮用贺江受污染水源、不要食用贺江鱼类等水产品。6日晚间,广东环保厅负责人表示,在广西贺江上游发现的水体污染已经得到控制,对广东影响并不大,此次事件基本不会对下游西江造成影响。
7日凌晨,贺州市副市长在回应贺江水污染环境事件时指出,在贺州市与广东交界的断面监测最新数据显示,镉已达标,铊少量超标,饮用水经过水厂处理后,出水质量能够达标,不会对民众生活起居及健康造成影响。
8日下午,广西贺州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贺江水污染事件的最新情况。相关企业责任人已经被公安机关控制,环保部门对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向公众表示道歉。
9日晚,贺州市市长白希发出公开道歉书,就贺江污染事件向全体市民等道歉。白希在道歉书中表示,此次事件的发生,说明贺州的环境保护和监测治理工作存在严重的漏洞。此前,白希已致电肇庆市市长,并通过他向贺江下游受影响的兄弟市县受损害群众诚恳道歉。
10日,贺州市政府做出决定,对平桂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声宁等5名贺江水污染事件相关责任人予以停职。
二、媒体报道
西贺江水污染事件新闻关注度走势
从新闻关注度走势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贺江水污染事件经历了一个类似过山车般的走势。在主流网络媒体源发,众多新媒体推广下,事件曝光的当天,新闻关注度就快速升温,7月7日、8日、9日三天的新闻报道量都超过1千条,呈现出一个高温运行态势,官方后去的排查污染源、控制企业责任人以及诚挚道歉,让舆论热度得以较快回落。
7月6日16时20分,新华网地方频道发布文章《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污染事件》,该文章发布后被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等网络媒体转发,事件传播面快速扩展。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此消息来源的主体是贺州市政府,当地官方在发生危机事件时并没有刻意隐瞒,而是第一时间告知公众,避免了公众恐慌情绪的出现。
6日晚间,中新网发布文章《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成为7日网络媒体转发的重点,江水污染物初步探明并快速告知公众,谣言滋生空间被极大压缩。同时,环球网的文章《粤环保厅:广西贺江水污染对广东影响不大》也为网络媒体所大量关注,为官方在互联网上发酵的危机应对提供了有力帮助。
从媒体关注度走势图上可以看出,贺江水污染事件在8日的关注度达到一个峰值,相关的新闻报道量达1400余篇。从媒体报道的重点来看,主要放在了“重要污染源责任人被刑拘”和“当地环保部门致歉”,这两方面的报道有效引导了网上舆论走向,减轻了官方面对的舆论压力。
三、微博平台关注度
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单位:条)
从微博关注度走势来看,贺江水污染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在微博平台上快速发酵,随着官方危机应对的深入,微博关注度在7日到达峰值后快速下滑。在此事件中,并未出现“大V”的身影,对事件传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南方日报。@南方日报在7月6日发表博文称“紧急!广西贺江水污染污水已到达广东”,这则微博被转发、评论2.4万次。
同时,政府机构微博和官员微博也体现出社会担当和责任感,@美丽肇庆(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和@陈永博(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在微博上积极传播污染处理的相关信息,告知网友贺江污染物主体已在广西被拦住。
四、网友观点倾向分析
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网友观点分析(抽样条数:141条)
须强化事前监管27%
网友“赛江南”:近年来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尤其是重金属水污染事件,监管部门为何总是在出了事后才开始监督?环保部门平时干什么的?水质不是每天都测量吗?难道一年测一次?
经济发展不应以环境污染为代价25%
网友“夜雨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的政府需要反思了,过去的那种唯GDP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了,科学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长久的。
对责任人的问责需严厉23%
网友“泰山之巅”:乱世用重典,环境污染也需严厉问责,让相关负责人吃不了兜着走,唯有这般才能让他们感到痛点,也才能下决心整治污染。
突发事件应急日趋成熟15%
网友“走走停停”:贺江水污染发生后,广西与广东联动处理,及时公布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等事实,避免社会恐慌情绪出现,表明官方在处理类似危机时应急行动相对趋于成熟,值得肯定。
其它10%
网友“陈文伍”:我们总在上演亡羊补牢的悲剧。总在危害已经到来时,才开始想办法解决。然而,治理水污染不能临渴而掘井。政府应加强环境污染的预测和预防,做到未雨绸缪,不能等到问题严重时再花百倍的努力补救。
五、媒体评论摘要
“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告诫。把这句话落到实处,让地方施政不再盲目追求经济数据的增长而忽视民生和环境承载力,就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考评的重要一环,以此纠正地方行政的惯性。而追究环境污染事件中的地方行政责任,就是其中不可匮缺的程序。过去,人员伤亡人数是追究地方领导责任的硬性标准。这固然强化了地方行政的安全意识,但是还远远不够。甚至可能引发虚报瞒报的冲动。从目前环境的恶化速度而言,需要从严治理。因此,无论环境污染事件是否造成伤亡,是否影响民众生活起居,都应该追究行政责任,以此倒逼出一个“以民生和环境论英雄”的合理行政体制。从这个角度讲,别轻易就给贺江水污染事件画上句号。什么时候这样的事件成为改变地方行政思维的起点,这才算是汲取了深刻教训。
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对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向公众表示道歉,这也是监管部门应有的态度。但这仅仅是问责的开始,并不能代替问责,更不是问责的全部,而是要痛定思痛,举一反三,严查责任,促进环保法规制度的落实,层层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度,加强随机性检查,切实督促企业绿色生产,及时发现苗头隐患,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环保水平。
笔者觉得贺州市除了不作为外还比较“穷”,当地环保部门在采取了一系列检测工作后,却因技术手段和设备水平问题,未能第一时间检测出重金属超标,这真是拿着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开玩笑,难道政府都是有大钱盖办公楼,建面子工程却没有小钱购买环保监测设备,真是可悲、可叹。贺市长的道歉是诚恳的,我想大部分市民都会理解政府,但是政府又何尝理解过群众的心声,其实群众的想法很简单,无非就是想自己吃的更安全些,喝的更有保障些。如果政府连这些都保障不了,那真是愧对群众。
六、舆情点评
同样是在广西,同样是江水出现镉污染,2012年年初发生的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与最近发生的贺江水污染事件在处理方式和最终的舆情应对效果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这表明广西在经历了一次水污染教训后,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相对可行的应对机制。在这次危机事件的应对中,我们梳理广西方面的危机应对,有不少地方值得各级政府借鉴和学习。
掌握信息披露主动权
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后,当地政府部门拥有天然的主场信息优势,一定要掌握信息披露的主动权,力争让政府部门公布的消息成为媒体的信源,从而为化解危机创造舆论条件。在此事件中,贺州市新闻办主动披露污染事件,从一开始就掌握了信息传播上的主动权,并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政府的通告加以传播,使政府可能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借助多媒体渠道第一时间告知公众事实
在类似水污染的危机事件中,如果政府在告知公众真相方面缺位,势必造成谣言的不胫而走。学会与谣言赛跑,是政府应对突发危机的必修课。在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贺州市官方第一时间借助网络新兴媒体、电视媒体和传统的报纸媒体,从传播速度和传播覆盖面上全力出击,让真相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到达民众那里,从而使得谣言无处生根发芽。
细节的传播更具说服力
在突发危机发生后应对中,官方往往倾向于告知民众最终的结果,而对处理过程只字不提或提之甚少,这其实是官方懒政的一种表现。面对突发危机,民众拥有基本的知情权,这就要求官方尽最大可能的满足民众对信息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出官方对民意的尊重,同时也有利于压缩谣言的空间。
在此事件的处理中,官方第一时间告知公众污染物为镉和铊,并告知超标的具体数值,随后对潜在污染源一一进行排查,并最终确定污染源,并对企业责任人依法控制。贺州市官方在此事件的处理中,注重细节,使得事件的处理显得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使得官民得以互信。
官方姿态和处理手段同等重要
面对危机,民众对政府行为通常会有一个理性判断,但政府的行为更需要一份谦卑做护航。以一种低姿态来承认工作不足,并向民众致歉,在危机处置中更易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和贺州市长先后向民众道歉,官方和官员两个层面都身体力行,在民意面前,呈现出政府的谦卑姿态,为危机的顺利处理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
来源:网易新闻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