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详情

环境评论:别让水安全总成热门话题

分享:
2014-04-28 11:26:01 点击数:1574 作者:水事易

       两条有关水安全的新闻,成为4月27日的热门话题:一是,据报道在全国4500座水厂中,超过3500座不具备水质日检能力。一位不愿意披露姓名的学者称,全国水源地水质情况是个国家机密。二是,江苏淮安市一居民向环保局长下跪,请求尽快治理当地河流污染问题。

       近段时间兰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曝出市政自来水污染物超标事件,再看到大多数水厂检测“无能”的消息,黎民百姓心中难免“波澜再起”,水源地水质情况若真是再捂盖子、拒绝公开,只能意味着对公民知情权、环境权、监督权的蔑视。淮安市民的一跪,在水污染触目惊心的状况之外,还折射着公民环境权益的卑微,折射着环境权益保障缺少刚性的机制支撑。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质安全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安全与幸福。若不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切实进行水源保护、治理水环境污染,水安全“最危险的时候”降临可能不是杞人忧天。

       相形之下,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总体优良的水质状况愈加凸显。最新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全省18个市县县级以上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优良,94.2%的监测河段和所有监测湖库水质均符合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海南百姓环境权益的“基准线”就比国内不少地方天然高了一截。但我们的现实选择,不是躺着吃环境的老本,而是倍加爱护,悉心呵护,避免滑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泥潭。

       围绕水污染与水安全的无数纠葛,一方牵着百姓切身利益、民生诉求,一方连着政府执政理念、社会责任,一方还与全国性的污染背景、与“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思路相通。扭转当前全国水污染治理失软的局面,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环保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让其成为政府的“显绩”。一方面,提高环保实绩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增强地方治污的压力与动力,强化污染的源头治理,加大对治污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发挥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随着环保法修订通过,公益诉讼已经放开,应加快立法配套,打通实践通道,形成环境权益的钳制机制。

       治理污染,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治理中,当前要务是让地方环保机关摆脱“软骨病”,让其有所作为。而“自下而上”的治理中,更是要补足公民的话语权,提升公民意见的分量、比重,让公民权利能够有效影响环境保护的运行生态。毕竟,河流治污不力,该下跪的,本不该是百姓。

       来源:海南日报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注册 | 忘记密码?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