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涧溪和水塘供水香港开埠前,居民的饮水就依赖住处附近的山涧溪流或开凿
地下水源,在原居民中亦有利用竹管从山涧引导溪流至住处或田闻,以供日常生活及灌溉农田之用。法国両家波尔扎(AugusteBorget)在1838年游经香港时,曾绘画了香港村落的实况,其中的一幅作品就把当时竹制的引水管绘人画中,画家并作了有关村民用竹管从山涧引水人村的描述。而欧洲移民则多在住处开凿私人水井,以供日常生活所需。
1848年,在政府档案中首次出现了政府为其部门提供用水的资料。
20世纪上半期,供水系统的建立与扩张,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20世纪上半期供水系统的制度化,垂典立章,帮助市区的范围不断扩大,供水网络的发展,起初以满足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的需求为主,然后再由政府透过城市发展策略9延至较偏远的地区,使港岛中西区及九龙油尖旺区为城市的核心,再产生放射作用,向城市的边沿伸展,透过公共建设如供水网络的带动,政府中央管治的架构得以建立。
2.海水淡化工程香港在20世纪50~70年代兴建的大型水塘,对香港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每次新水塘的工程,都为港人带来崭新的意念和希望,可惜此等水塘并未能完全满足急促增长的饮水需求,因此,香港在60年代起,积极运用海水资源及从广东省输入淡水。
1963~1964年的水荒后,港府积极钻研将海水提炼为饮用水。1970年首座海水化淡试验厂于青山道大榄涌水塘附近兴建,化淡厂兴建地点,主要考虑到该地位于珠江出口,海水盐分较低,水质较清,且邻近大榄涌水塘,海水淡化后可直接输往水塘等各因素。化淡厂的第一组锅炉于1975年10月正式投产。
3.海水冲厕1955年底,政府在未落实推行海水冲厕计划前,首先在油麻地区筹建冲水式排污系统。为减低淡水的需求量,1957年水务署建议在九龙新发展地区,如石硖尾、李郑屋村等人口稠密的徙置区,设立海水冲厕系统。
海水冲厕系统于1958年开始在港九各区实施,最早发展区域为长沙湾、黄大仙、佐敦谷、观塘、北角及柴湾。政府在1959年底,正式修改建筑物条例第19条,规定新落成的私人楼宇必须设有冲水式排污系统装备,包括抽水系统、排污渠、抽水马桶及其他装置。该条例于1960年1月1日通过,3月1日起生效,但当时并没有规定楼宇内必须装设有独立的冲厕水供应系统。
海水排污系统建立的初期,海水是按用量收费的,在1972年后,改为免费。1991年,全港使用海水冲厕的用户约有65%,至1999年跃升至78.6%,海水用量约占全港总耗水量的23h。
4.广东省输港供水工程1960年11月15日,港府首度与广东省达成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提供50亿加仑(2270万m“)饮水。1963年双方达成共识,兴建东江一深圳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4月2日双方正式签订协议,自1965年3月起,广东省毎年向港方出售不少于6820万m“的饮水。1998年广东省政府建议兴建一条全长83公里封闭管道,自东莞桥头镇直达深圳水库,避免饮水沿途受污染,短期内改善水质,该工程费用达47亿元人民币。该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开始动工,第一期管道长50公里,由东莞太源至深圳雁田水库。
家用净水机、厨房净水器、中央净水器及无盐软水机、软水器等净水设备导购平台—家用净水设备网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